《周易》:
-
组成与历史:
- 《周易》包含《易经》和《易传》,与《连山》《归藏》并称“三易”。
- 至秦汉时期,《连山》《归藏》已失传。
- 汉武帝时期,《周易》和《易传》统称为《易经》或简称《易》。
-
形成过程:
- 《汉书·艺文志》记载,《周易》的形成是“人更三圣,世历三古”。
- 上古伏羲留下天地之象。
- 中古周文王演绎《易经》之道。
- 近古孔子及其弟子后学注《易经》而成《易传》。
-
内容结构:
- 《易经》:包含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,每卦每爻都有卦辞和爻辞,用于占卜。
- 《易传》(《十翼》):包含七种文辞共十篇,解释卦辞和爻辞,相传为孔子所撰。
-
学术发展:
- 春秋时期,易学从官学演变为民间私学,随之发展和分化。
- 孔子之后,《周易》被儒家奉为圣典,成为六经之首。
- 易学分为三支:儒家易学、筮术易和道家易。
-
文化影响:
- 《周易》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。
- 被誉为“大道之源”,内容极其丰富。
- 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。
- 《易经》被视为群经之首,是重要的教育书籍。
部分易经典籍介绍
-
《左國易一家言》
- 作者:谷川竜山(谷川順、谷川順祐,1774-1832)
- 简介:日本江户时期知名医学家暨易学家谷川竜山所著,全用汉字书写,不懂日文也可阅读。书中探讨了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中的易学相关论述,包含十七个卦例和五个以《周易》讲述人事的故事,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。
-
《周易繫辭傳今註》
- 作者:朱熹
- 简介:朱熹将《繫辭傳》上下传各分为十二章,并重新修订编排了部分有疑义的文字段落。与孔颖达《注疏》有两大差异:分章和重新安排〈大衍章〉的文字。
-
《邵康節先生周易數》(《周易懸鏡》)
- 作者:喻有功
- 简介:明朝喻有功所著,书中所用占法多与“易数”有关,但有别于梅花易数的方法,特色在于使用“軌策”数,配合皇极数的元会经世。书中虽有梅花易数的论述,但实际占例中未使用,而是以軌策法为主。
-
《胡瑗《周易口義》》
- 作者:胡瑗(993 年-1059 年)
- 简介:胡瑗,字翼之,泰州海陵人,世称“安定先生”,为“宋初三先生”之一。其说易以义理为宗,而不参杂象数。程颐教人读易,要先读王弼、王安石,然后是胡瑗,朱子也颇推崇之。
-
《御纂周易述義》
- 简介:根据《四库总目》题要,旨在“阐述”《周易折中》的蕴涵。《折中》对象数之学采取较为负面的态度,而《述义》大量运用了象数之学来注释。《折中》以程朱之学为主轴基底,具有较为浓厚的宋易与儒门义理易色彩。《述义》则在宋易与汉易间取得“折中”,融会群言,擷取精要,以切于实用为本。
-
《日講易經解義》
- 简介:清康熙皇帝经筵的《易经》讲座内容整理编辑而成,相当于康熙皇帝的《易经》讲义。以朱子《本义》为正宗,并在卷首收录了朱熹的〈筮仪〉和〈图说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