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ader text

周天通解

易經介紹

《周易》:

  1. 組成與曆史

    • 《周易》包含《易經》和《易傳》,與《連山》《歸藏》並稱“三易”。
    • 至秦漢時期,《連山》《歸藏》已失傳。
    • 漢武帝時期,《周易》和《易傳》統稱爲《易經》或簡稱《易》。
  2. 形成過程

    • 《漢書·藝文志》記載,《周易》的形成是“人更三聖,世曆三古”。
    • 上古伏羲留下天地之象。
    • 中古周文王演繹《易經》之道。
    • 近古孔子及其弟子後學注《易經》而成《易傳》。
  3. 內容結構

    • 《易經》:包含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,每卦每爻都有卦辭和爻辭,用于占蔔。
    • 《易傳》(《十翼》):包含七種文辭共十篇,解釋卦辭和爻辭,相傳爲孔子所撰。
  4. 學術發展

    • 春秋時期,易學從官學演變爲民間私學,隨之發展和分化。
    • 孔子之後,《周易》被儒家奉爲聖典,成爲六經之首。
    • 易學分爲三支:儒家易學、筮術易和道家易。
  5. 文化影響

    • 《周易》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。
    • 被譽爲“大道之源”,內容極其豐富。
    • 對中國幾千年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等各個領域産生了深刻影響。
    • 《易經》被視爲群經之首,是重要的教育書籍。

部分易經典籍介紹

  1. 《左國易壹家言》

    • 作者:谷川竜山(谷川順、谷川順右,1774-1832)
    • 簡介:日本江戶時期知名醫學家暨易學家谷川竜山所著,全用漢字書寫,不懂日文也可閱讀。書中探討了《左傳》、《國語》中的易學相關論述,包含十七個卦例和五個以《周易》講述人事的故事,是研究易經的重要文獻。
  2. 《周易繫辭傳今註》

    • 作者:朱熹
    • 簡介:朱熹將《繫辭傳》上下傳各分爲十二章,並重新修訂編排了部分有疑義的文字段落。與孔穎達《注疏》有兩大差異:分章和重新安排〈大衍章〉的文字。
  3. 《邵康節先生周易數》(《周易懸鏡》)

    • 作者:喻有功
    • 簡介:明朝喻有功所著,書中所用占法多與“易數”有關,但有別于梅花易數的方法,特色在于使用“軌策”數,配合皇極數的元會經世。書中雖有梅花易數的論述,但實際占例中未使用,而是以軌策法爲主。
  4. 《胡援《周易口義》》

    • 作者:胡援(993 年-1059 年)
    • 簡介:胡援,字翼之,泰州海陵人,世稱“安定先生”,爲“宋初三先生”之壹。其說易以義理爲宗,而不參雜象數。程頤教人讀易,要先讀王弼、王安石,然後是胡援,朱子也頗推崇之。
  5. 《禦纂周易述義》

    • 簡介:根據《四庫總目》題要,旨在“闡述”《周易折中》的蘊涵。《折中》對象數之學采取較爲負面的態度,而《述義》大量運用了象數之學來注釋。《折中》以程朱之學爲主軸基底,具有較爲濃厚的宋易與儒門義理易色彩。《述義》則在宋易與漢易間取得“折中”,融會群言,擷取精要,以切于實用爲本。
  6. 《日講易經解義》

    • 簡介:清康熙皇帝經筵的《易經》講座內容整理編輯而成,相當于康熙皇帝的《易經》講義。以朱子《本義》爲正宗,並在卷首收錄了朱熹的〈筮儀〉和〈圖說〉。